美国华人防骗公益指南:全景式诈骗套路与防范手册
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(FBI)和联邦贸易委员会(FTC)的报告,2024 年美国网络诈骗的受害者损失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,创下历史新高。“网聊+转账”已成为骗子的主战场。以下是我们为您梳理的最新高发骗局、识别技巧与应对措施,请务必仔细阅读并转发给身边的家人朋友。
一、2025 年最新高发与“升级版”骗局
- 加密投资/“杀猪盘”:这类骗局以“恋爱+理财”为外衣,骗子通过社交平台与您建立亲密关系后,以“内部消息”、“稳赚不赔”为诱饵,引导您将资金投入虚假的投资平台、交易所或“老师群”。这些平台的后台数据可以被随意篡改,一旦您投入大额资金,骗子便会卷款消失。FBI 已将此类诈骗列为最具破坏性的骗局之一。
- 陌生包裹二维码:这是最新的骗局变种。您可能会收到一个没有寄件人信息的包裹,里面含有一张卡片和二维码。扫描后,您会被引导至一个虚假网站,目的是窃取您的银行账户信息或加密货币钱包,甚至会在您的手机中植入恶意软件。请记住,永远不要扫描陌生包裹里的二维码。
- 政府/执法冒充:骗子通过技术手段伪装成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(ICE)、国税局(IRS)、社安局(SSA)等机构的来电号码。他们会以“签证问题”、“税务退税”、“社保被冻结”等借口,制造恐慌气氛,要求您立即付款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进行“验证”。真正的政府机构绝不会通过电话要求您转账或提供银行卡信息。
- 包裹查询短信(USPS/UPS):您可能会收到包含“查件链接”的短信,声称您的包裹有问题需要处理。这些链接往往是钓鱼网站,旨在窃取您的账户信息。如果您要查询包裹,请务必自行打开官方 App 或输入官方网址查询,不要点击任何可疑链接。
- Zelle 等支付“授权转账”:骗子会冒充银行客服或在二手交易平台(如 Facebook Marketplace)上,引导您使用 Zelle 等即时、不可逆的转账方式进行交易。一旦转账,资金几乎无法追回。近期,纽约州总检察长已就 Zelle 平台的普遍性诈骗问题采取法律行动,以此警示消费者。
二、几乎涵盖所有互联网场景的骗局清单(速查目录)
以下是贯穿社交媒体、电商、短信、电话和邮件等几乎所有渠道的常见骗局类型:
- 恋爱/交友+投资(杀猪盘)
- 冒充政府/执法/法院/领馆
- 税务季 IRS 骗局
- 银行/客服冒充(含语音/短信/AI 变声)
- 包裹查件短信/快递补费
- 二手/本地交易(Facebook Marketplace、微信交易)
- 招聘/留学生中介/假实习
- 技术支持弹窗/远程协助
- 裸聊敲诈/性勒索
- 假慈善/众筹、假门票/租房链接
- “验证码借用”(如 Google Voice)
- 深度伪造音视频(Deepfake)
- 账号回收/游戏点卡
- 刷单返利/做任务返现
- 陌生包裹二维码(2025 新变种)
三、五大“识别术”,一看就会
1. “活体+视频”核验(不能只看“能视频”)
由于 AI 变声/换脸技术日益成熟,仅凭接通视频已不足以验证对方身份。请使用以下组合方法:
- 实时动作核验: 发起视频通话,让对方同步做 3 个指定动作,例如:比出今天日期的手势(如 8/19→“8”“1”“9”)、说出您的中文昵称、把镜头转到周围环境 360° 一圈。
- 口型声音对比: 要求对方读一段您指定的短句(中文普通话或方言),仔细观察口型是否与声音一致,背景是否有“换布景”的痕迹。
2. 反向图片搜索
将对方社交媒体上的头像或生活照,使用谷歌或百度进行反向图片搜索。如果发现照片在其他平台上被用作不同名字或身份,则为高风险。这是 FTC 推荐的识别恋爱骗子的“标配”技巧。
3. 官方渠道反查
任何自称是政府、银行或客服的来电或信息,请不要点击他们提供的链接或电话。立即挂断,然后自行通过官方网站或 App 查找其官方客服电话并回拨进行核实。
4. 支付方式一键判别
骗子最喜欢要求使用以下支付方式:
- 礼品卡
- 加密货币
- Zelle、Venmo 等不可逆的即时转账
- 电汇这些方式一旦转出,资金基本无法追回。真正的政府机构或公司绝不会要求您通过这些方式支付。
5. 链接/二维码“三步走”
- 长按预览: 在点击前,长按链接预览其真实域名。
- 看域名: 观察域名是否陌生或拼写怪异。
- 直接丢弃: 如果域名可疑,直接丢弃该链接。不要扫描任何来历不明的包裹、停车单、广告单上的二维码。
四、分场景“避坑手册”
- 恋爱投资: 不转账、不托管、不下载任何第三方交易 App;遇到“老师带盘”、“内部盘”等字眼,一律拉黑。
- 政府/执法: 真正的机构不会要求你通过电话转账或购买礼品卡。遇到“签证/逮捕令”等威胁,挂断后自行联系官网核实。
- 税务季: IRS 不会通过短信或社交媒体向您索要银行信息或密码。
- 二手交易: 只走平台内支付或当面现金交易。不发验证码,拒绝“预付款”或“运费补贴”。
- 技术支持弹窗: 不要拨打弹窗里的电话。微软官方表示,真正的错误信息不会附带任何电话号码。
- 陌生包裹二维码: 不扫、不留信息。拍照取证后上报。
- 未成年人/大学生: 遭遇裸聊敲诈,立即停止互动,保留证据,并向家长、学校或警方求助。
五、社区“十不信”倡议(中英对照,便于转发)
- 不信任何让你先打钱再给服务/退税/解冻的。(Never pay upfront.)
- 不信要求你转加密货币/礼品卡/Zelle 的。(No crypto/gift cards/instant transfers.)
- 不信电话里自称政府/银行/法院且要你保密的。(No hush orders.)
- 不信“投资稳赚”、“内部通道”、“老师带盘”的话术。(Guaranteed returns = scam.)
- 不信“验证码借用”。(Never share verification codes.)
- 不信任何来自陌生短信/包裹的链接/二维码。(Don’t click/scan.)
- 不信弹窗“中毒警告+电话”的提示。(No pop-up hotlines.)
- 不信“视频接通就安全”,要活体动作+随机口令。(Video alone is not proof.)
- 不信平台外转账的“二手交易”与“黄牛门票”。(Stay on-platform.)
- 不信“越快越划算”,所有“立刻/最后机会”都是红旗。(Urgency = red flag.)
六、被骗后立即做什么
越快越好,请按以下步骤行动:
- 银行转账/Zelle: 立即联系银行,说明遭遇诈骗,要求冻结账户并提交欺诈声明。
- 信用卡/借记卡: 致电发卡行,申请争议/止付。
- 加密货币/礼品卡: 尽快报警并提供所有交易凭证。
- 个人信息外泄: 考虑冻结信用,设置账户提醒,并立即修改所有密码。
统一上报渠道:
- FBI IC3(互联网犯罪投诉中心): 专用于网络诈骗的集中上报。
- FTC ReportFraud: 联邦消费者投诉门户,支持中文。
- USPS/USPIS: 涉及邮寄或短信的诈骗,向美国邮政检查局报告。
- 本地警方: 同步向本地警方报案,保留所有证据。
结语
骗子的手法层出不穷,但其核心都是利用“急迫感”和“恐惧感”来操纵你。希望这份指南能帮助您和身边的朋友们,将反向图片搜索、活体视频核验、官方渠道回拨和拒绝不可逆转账变成习惯。
请将这份指南转发给所有您关心的人。共同努力,让骗子无机可乘。